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部门信息公开 > 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共文化 > 工作信息

  • 11640102010091225J/2024-00061
  • 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
  • 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
  • 有效
  • 2024年09月02日
文博单位名录
时间:2024年09月02日 来源: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兴庆区文博单位名录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家

01.海宝塔[银川市兴庆区民族北街•清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民族北街海宝塔寺内,俗称北塔。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南北朝时期大夏国王赫连勃勃重修。现塔为清乾隆三年地震后重修。塔建在高约6米的方形包砖台基上。塔身九层,高48米,为方形楼阁式空心砖塔。塔身正中向外凸出,并设券门式明窗,其两侧各设壁龛。每层之间挑出棱角牙子和叠涩砖檐。刹座呈四角攒尖式,上置绿琉璃桃形刹顶。整体线条简洁明快,觚棱秀削,在我国古塔建筑中别具一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承天寺塔[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西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进宁南街西侧,是我国目前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据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轨》记载,该塔始建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是西夏皇太后没藏氏为珍藏宋朝所赐《大藏经》,并为其子(毅宗)谅祚登基祈求佛佑、巩固皇基而建。塔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方形塔基,面东开门,塔室内有木梯进入各层。塔的每层收分较大,层与层之间与棱角牙砖分隔。塔顶建有八面攒角刹座,其上立绿色琉璃桃形塔刹。明初增建寺内殿宇,清乾隆三年地震,寺塔被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建,其形制保留了西夏佛塔的风格。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银川玉皇阁[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北街•明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解放东街和玉皇阁北街的交汇处,是一座建在长方形台基上的建筑群体,由台基、大殿、西配殿及钟鼓楼组成,通高22米。台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台基下面有南北向拱形券洞,西北侧有台阶登楼。台基中央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大殿底层朝南接出卷棚顶抱厦五间,抱厦明间向南又接出一小抱厦,突出在台基外;向北又接出一殿一卷抱厦各三间。大殿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三重檐十字脊亭式钟、鼓楼。东侧建有硬山卷棚顶厢房3间,西侧建有一殿一卷配殿三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飞檐叠起,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其始建年代不详,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中即以“旧谯楼”出现,说明玉皇阁至迟在明中期以前就已存在。清乾隆三年(1739年)玉皇阁毁于地震,震后重修。清乾隆《银川小志》载:“极崇焕轩敞,上供真武帝”。此后遂称其为玉皇阁。2006年完成落架维修,并清除水泥墙皮,还原青砖本色。2010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明长城[银川市兴庆区•明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是明代北部边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设施,银川市兴庆区境内的长城为河东墙和黄河东岸“长堤”组成,2010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度共计17公里,墙体大多由黄土夯筑,部分地段为黄土和红土混合夯筑。

主要分布两个区段:

(一)河东墙,位于兴庆区横城村黄河岸边,东至水洞沟冲沟边的第11号敌台处,全长10公里。此段长城修筑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巡抚都御史徐廷章、镇守都督范瑾奏筑,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在原墙体基础上重新修筑。墙体及沿线分布有46座敌台(掌政镇横城村长城段334号敌台--掌政镇横城村长城段376号敌台共43座、掌政镇横城村陶林园艺场长城段377号敌台---掌政镇横城村陶林园艺场长城段379号敌台共3座),8座烽火台( 头道墩烽火台、二道墩烽火台、磨盘山烽火台、四道墩烽火台 、红墩子烽火台 、哨墩子烽火台 、双耳朵烽火台、五虎墩东烽火台)等附属设施和军事城堡横城堡,该段长城是宁夏“河东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河东岸“长堤”,长7公里,位于兴庆区月牙湖乡,修筑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墙体多为河水冲毁。

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家

05.“岳飞送张紫岩北伐诗”碑[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内·明代·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高217厘米、宽126厘米,厚约30厘米。碑文为宋代名将岳飞于绍兴五年(1135年)书送张紫岩北伐的五律一首。明代镌刻成碑,立岳武穆庙内,清代曾重修,1958年移立于中山公园内,1966年“文革”时期被砸毁。现碑系1993年按原碑拓片重刻,仍立于中山公园内。1963年被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06.银川鼓楼[银川市兴庆区解放东街•清代•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解放东街和鼓楼南北街路交叉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总高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台基四面辟有宽5米的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解放东西街、鼓楼南北街相通。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乾辟”,内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四面各带一歇山卷棚顶抱厦,二层楼面带平座围廊。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台基四角各建有一歇山卷棚顶角坊。1988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维修中,将台基外墙水泥墙皮清理去除,还原台体青砖包砌的本色。

鼓楼也是银川市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69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军联军中的工作,以李临铭为负责人的宁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办公地址就设在鼓楼的东北角坊。1949年宁夏解放,926日,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和政委的杨得志、李志民与地方人士一同在鼓楼上检阅了人民解放军的入城式。1996 年,鼓楼被公布为银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7.兵沟汉墓群 [银川兴庆区月牙湖乡•汉代•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初步勘察,墓群分布面积约18平方公里,可见地面封土260余个。从开发利用的地宫可知,墓葬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北侧有甬道,多为一室一寝,部分有棺椁,但以一棺一室为主。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多见壶、罐、仓、灶等,铜器有兵器和日用品等。墓葬有早期被盗掘的迹象。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08.南门楼[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清代•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于南薰路与中山南街交叉口处,为宁夏城六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俗称南门楼。门楼坐北朝南,通高27.5米。台基为不规则长方形,夯土筑成,外包青砖,高7米。台基正中辟有一南北向拱券门洞,门洞两侧各有台阶可登楼。台基中央建三重檐二层歇山顶楼阁,室内有木梯上二楼,二楼外侧围廊环绕。整座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大。又因台基两侧建有观礼台,素有“小天安门”之誉。南薰门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楼”之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8级大震,府城尽毁,城门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楼秋色”一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南薰门毁于战火。1917年由宁夏地方政府重建。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09.民国宁夏省政府旧址[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北街•中华民国•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进宁北街沙湖宾馆西南侧。建于民国初年,1934年进行过扩建。1929年宁夏省正式成立,该建筑即为当时省政府主要官员的办公场所。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工”字形,砖木结构,屋顶四面砌筑青砖女儿墙。现保存完好。2005年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0.唐徕渠[银川市兴庆区•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唐梁渠,习称唐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其创建年代,据明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唐徕渠亦汉故渠而复浚于唐者。”唐时对汉代旧渠曾加大疏浚延长并招徕耕种,遂名唐徕渠。渠口在青铜峡旁,一路向北,流经永宁、银川、贺兰,到平罗县止,全长322公里,灌溉农田90多万亩。2010年永宁、兴庆区及贺兰段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1.汉延渠[银川市兴庆区•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延渠又名汉源渠,习称汉渠,原开口于青铜峡出口黄河西岸。汉延渠之名,最早始见于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公元1149至1169年),据清代钮廷彩《大修汉渠碑记》记载:“汉之有斯渠,殆元封太初间”(公元前110至101年)。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郭守敬“更立闸堰”,疏浚通渠。明洪武三年(1370年)、成化六年(1470年)组织大修。明隆庆六年(1572年)汪文辉建石正闸一座四孔。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多次组织大修。民国27年(1938年)渠口由青铜峡陈俊堡九道沟上移至西河口,与惠农渠、大清渠并口引水。

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兴建汉(汉延渠)并唐(唐徕渠)工程,将汉延渠改由唐徕渠头闸引水入王家河,于王家河和西河汇流处堵坝,开新渠7公里,入大清渠故道,至九道沟下接入原渠,变无坝引水为有坝引水。后历经裁弯取直、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实施,对渠道及配套建筑进行多次扩整和改造,现干渠长88公里,设计流量7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6万亩。2018年8月27日公布第五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12.惠农渠[银川市兴庆区•清•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掌政镇永南村至通贵乡通北村。俗称“皇渠”,为侍郎通智和单畴书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开成。起自掌政镇永南村,止于通贵乡的通北村,全长约25公里,宽约40米,坝高约4米。流经掌政镇、通贵乡,灌溉面积7万多亩。2018年8月27日公布第五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家)

13.横城城址(横城堡)[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明-清•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原为明代的一座屯兵营,时为塞上战略要地,也是明清灵武八景之一“横城古渡”的旧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蕴涵。现址宽277米,长299米,瓮城长51米,深53米;城墙遗址及瓮城高度约7米。原堡址只存残墙,为夯土结构堡墙,现为旅游景区西夏王城所使用,西夏王城为原址地基上修建,风格所属与原风格是否一至无处可考。1985年12月16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横城城址。

14.中山公园文昌阁[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园中部•清•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中山公园中部银湖西北畔。原为宁夏府城东南墙角“文昌帝庙”的阁楼,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移建于此,1984年曾翻建,是一座建在方形台基上的三层阁式建筑,坐西面东,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各层面东辟三个券式门窗。西墙外设有木梯可至各层,1993年公布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基台面积为573.44平方米,台阶面积为330平方米,另文昌阁主楼面积为154.02平方米。 

文昌阁是一座建在方形台基上的歇山顶式三层楼阁。座西北,而面东南,宽三间,深一间,各层面东设三个卷式门窗,南、北墙中各开窗一扇,西侧墙外设木梯至各层,二、三层设有栅栏,供游人凭栏眺望,是旧文人祭祀文昌帝君的阁楼。 

中山公园成立后曾将此阁设为吕母图书馆,故此阁又有吕母楼之称,后叫益智馆,还做过国货陈列馆。原此文昌阁屋脊上无宝鼎,1935年经马鸿逵维修后,在屋脊上添了宝鼎。从此,一度士人难上此楼,有人称是马鸿逵之逍遥楼,又有人说是马之五姨太的秀楼。 

解放后于1953年文昌阁翻修一新,并在阁脊上添了宝鼎,1954年辟为烈士纪念馆,还在其前数十米处建了烈士亭,公园职工称此阁为三层楼。十年浩劫此阁屋脊宝鼎,脊兽荡然无存,日久阁西顷,有圮之险。为保护园中古建筑,维护其阁具居高临下,依栏远眺的宁夏古园林特色。于1984年政府拨款将阁翻修一新,改土木结构为砖木结构,换筒状灰瓦为黄色硫璃瓦,加建了宝鼎和脊兽,又增装了避雷针,使文昌阁焕然一新。1993年4月24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5.地藏寺藏经楼[银川市兴庆区前进街地藏寺内•民国•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前进街地藏寺内。地藏寺始建年代不详,公元1932年由冯园光主持扩建,1935年完工后易名为居士林,1987年修复后定名为地藏寺。占地面积为1846平方米。由山门、厢房、地藏殿及藏经楼组成。藏经楼地处寺院西端,始建于民国初年,坐西面东,为硬山顶二层楼阁,通高12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一楼供奉释加牟尼,楼上为寺院藏经之所,1993年4月24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6.清真中寺[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中寺巷12号•民国•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解放西街中寺巷12号,简称中寺。始建于民国20年,当时只有土木结构平房七间,规模较小。民国28年,由居住在银川城区的原国民党宁夏军政高级官员马光田、马珍、马宣三(马继德)等人倡仪,并得到国民党宁夏省政府马鸿逵的支持,在原址重新修建。  

1993年被银川市政府列入“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此时的中寺因为多年未得维修而显得破败不堪;2000年,在中寺管委会主任王兴奎等人的奔走呼吁下,原银川市市长郝林海对中寺进行了视察并召开了协调会,会议决定对中寺进行修缮,市政府于当年拨款八十万元,将大殿及南北厢房在保护原有风格和式样的基础上进行了落架修建。工程于2002年竣工并使用。 

清真中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寺内被工厂占用。1975年由政府资助人民币5万元对清真寺进行维修和装饰;开始重新开放。 现为中国宫殿式古典传统式样建造,土木结构,在大殿及厢房拐角处加以青砖修饰,做工精细,布局对称协调,总体布局为清真寺传统的东西走向,呈长方形,由大门、沐浴室、影壁、讲堂、礼拜殿组成。礼拜殿为中国传统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17米,殿内宽广,可容纳800余人同时礼拜。大殿前为面阔五间的卷棚顶抱厦。初建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民国26年扩建,1979年进行了维修,2000年又进行了落架维修。1993年4月24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7.宁夏谯橹禁钟[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国湖心亭内•明•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谯橹禁钟,俗称明钟,通高210厘米,口径127厘米,双龙桥钮,肩部饰莲纹一周。钟体腹部有上下两排十二方格铭文。该钟是明代成化元年正月,由宁夏镇守太监王清,总兵官征西将军都督同知张泰、巡抚右副都御使陈价,副总兵官都督检事张荣主持,将元代废寺中的一口残钟加铜改铸而成。现存在银川中山公国湖心内。宁夏谯橹禁钟是川现存最的大钟。1993年4月24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8.银川城墙遗址[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公国西侧•明-清•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中山公园西侧。据《嘉靖宁夏新志》载:宁夏府实西夏德明所迁之故址也。“周回十八里,元兵灭夏攻废之。元末寇贼侵扰,人不安居。哈耳把台以其难守,弃其西半,修筑东偏,高三丈五尺。明正统年间,复修筑其西弃之半,并甃以砖石。”后由于历史变革,几度被损。城墙黄土夯筑,残高5-7米,基宽0.3-0.8米,仅保留长120米。 

1929年宁夏建省“呈准划省垣西北角马营废址,兴建公园”起,中山公园一直以省垣西墙北段(古城墙西北角至镇远门北侧段)为西园墙,省垣北墙西段(古城墙西北角至振武门段)为北园墙,使近千米长的这段西夏古城墙得以保存,残墙底宽为12米有余(不计墙外包砖)。 

据长者言,全国解放前在这段残墙上数处挖有口径约8米,高约6米的砖窟,用以烧砖。1959年后半年西墙南段的砖窑还烧砖,至今墙中还存残窑半眼,十分清晰。 

1973年因建环城人防工程,此墙大伤。1985年又因建北环路,北段城墙彻底被毁。至今,仅残存西段墙120米,也被银川市列为应保护的古城墙。 2010年12月16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9.横城汉墓群[银川市兴庆区203省道旅游大道线路上•汉•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兴庆区掌政镇横城村203省道旅游大道线路上,横城汉墓东侧园艺泵站扬水渠口南侧。地表现存封土呈馒头状(图1),南北向30米,距路面高6.2米。封土无明显夯层迹象,土质较为疏松,为黄色粉砂质土(含砂量较大),封土中包含有植物根茎、石块、瓦片。根据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村汉墓,自1987年5月宁夏考古所对墓群进行调查并发掘,至1988年10月共清理25座墓葬,从形制到出土遗物上,均与1988年发掘汉墓相似。在地层上并无直接的打破关系,因此无法从地层上提供相对的早晚序列。与同时期其他墓葬及出土遗物相比,墓葬规模属中小型,出土遗物并不十分丰富。出土的铜镜、漆盒、陶器等数量较少,无文字,且两座棺木为空,墓主身份无法判断,难以准确分期。但据史料可推断,横城汉墓群(包括M1)的时代相当于洛阳烧沟汉墓的第四、五期,与邻近地区的吴忠关马湖、陶乐兵沟汉墓群等所出遗物形制及时代大体一致。时代可定为东汉中晚期,判断依据是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的变化:相对于早期此类墓葬,由单室砖墓演变为三室砖墓;随葬器物部分为黄绿釉陶,器物形制规整、均匀,工艺较高。相较于早期,有明显变化。2010年12月16日公布为银川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