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乡镇(街道)动态

党建引领“稻蟹共生”致富路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5-30 来源:兴庆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初夏时节,在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的田间地头,一幅生机勃勃的耕作画卷正徐徐展开。通北村的400亩蟹田顺利完成插秧工作,村党支部副书记马风侠正带领村队干部们马不停蹄地投入铺设挡蟹网等工作,为即将投放的1000斤蟹苗做最后的准备。

“这400亩稻田采用‘稻蟹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一亩投放25斤蟹苗。螃蟹在稻田里活动,可以起到松土、除虫、增肥的作用,而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又为螃蟹提供天然饵料,这个养殖方式,使得稻田蟹肉质鲜美,富含丰富的营养,而精心培育的蟹田米更是口感软糯、气味香甜,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马风侠介绍道。

“从去年开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所有村队干部义务劳动,从插秧到收割,从加工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参与。去年一年,通北村仅水稻销售额便达到140万元,纯利润35万元,加之螃蟹养殖每亩收益1500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大家虽然辛苦,但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每个人都干劲十足。”马风侠笑着说。

在销售方面,通北村党支部主动出击,积极拓展市场。通过与多方建立合作关系,为蟹田米打开销路。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村里还建起了稻米加工厂,从加工到包装全部由村集体负责,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依托稻米加工厂建立了“粮食银行”,免费为老百姓加工稻米,解决村民们粮食储存问题的后顾之忧,又增强了村集体的凝聚力。

如今,通北村的蟹田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的生态农业模式,不仅让通北村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北村正向着更美好的明天稳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