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部门动态

兴庆区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 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时间:2022-03-01 来源:兴庆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银川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打造引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府引擎”。兴庆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居区市前列,当好经济又稳又好发展的“先行者”义不容辞。

2022年,兴庆区以银川市“五大战略”为引领,具体实施自己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激发老城区经济活力和发展潜能。

实施项目建设增效行动 增强发展动力

项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兴庆区高点推动项目谋划、高位落实项目建设,开展项目“五比”活动,以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谋划储备促项目落地。兴庆区结合现有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以先行区、美丽新宁夏和示范市建设为重点,围绕自治区九个重点产业、银川市“三新”产业等,继续完善产业招商地图,储备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集聚效应强的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形成兴庆区级重点项目库,达到延链、补链、强链的作用。

抓项目服务促竣工完成。围绕2022年第一季度开工项目,针对要素保障服务和项目审批各个环节,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行动 提高发展效益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兴庆区对标自治区九个重点产业,银川市“三新”产业,实施“四大改造”,继续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六大特色产业错位发展的“1+6”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在工业方面。兴庆区按照银川市工业强市战略和“三新产业”,定位苏银产业园“后花园”,加强与其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互惠互利合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相互补充、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在农业方面。兴庆区立足“花坛子、菜篮子、奶瓶子”的定位,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加快发展近郊型现代都市农业,打造区域高品质农业品牌。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兴庆区着手探索城市消费改革新策略,以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为导向,重点探索发展新型社区商业,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利用市民驿站,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和到家生活服务,加快建设产业服务型、居住生活型等相融合的新型社区商业场景;重点改造提升现有步行街和商业综合体,培育集历史风貌、品牌购物等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用好45.5公里的沿黄资源和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等,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游、军事体验游、大漠探险游等主题旅游,聚焦老字号改革创新,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新兴产业方面。兴庆区已建成并网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6个,装机规模113万千瓦时;月牙湖乡光伏产业园初具规模,包含兵沟200MWp竞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和宁夏京能临河200MWp光伏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预计年产值达4亿元,上拉工业增加值3个百分点。下一步,兴庆区将继续构建更加完善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让经济发展的底色更绿。

实施改革创新赋能行动  激发发展活力

兴庆区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四权改革”等重点任务落实,激发高质量发展潜力。

聚焦平台抓创新。紧抓银川市建设“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的重要机遇,积极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区域科技型孵化器,着力构建集成投融资、培训、孵化等功能的全产业链条,吸引区内外更多创业创新主体来兴庆区。

聚焦市场主体抓创新。积极探索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孵育计划,加快培育更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三新”企业、创新主体。    

聚焦体制机制抓创新。持续完善创新工作服务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 构建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兴庆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核心,用好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数字小镇,推动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加快产业数字化,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核心,积极打造全区统一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运行管理平台及城市级大数据平台等基础信息平台,不断提升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

加快数字产业化,面向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积极培育发展在线办公、数字生活、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持续拓展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停车、智慧商圈等一批数字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群众的“数字获得感”。

实施服务企业深化行动  夯实发展根基

兴庆区把服务好企业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左膀右臂”,深化服务企业各项制度,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各项活动,持续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聚焦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全面梳理好上级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并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兴庆区的若干贯彻落实意见,拿出具体方案,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优化服务环境。严格落实包抓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等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工程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压缩企业开办环节、材料数量、办理时限等。针对项目开工、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全周期、全过程、精准贴心服务。

聚焦各类要素保障。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强化项目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主动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并且协调银行金融机构更大信贷支持和社会民间资金更多投入。加强和区市相关部门的对接,在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功夫,深化腾笼换鸟工作,力争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突破项目落地的用地“卡口”,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